大周开国以来,分封的诸侯数以百计。若要从中选出一个最具传奇色彩的封国,卫国当仁不让。
卫国之特殊,光从它的封邑看就非比寻常。历代卫伯守的可是大周最凶险紧要之处——朝歌,这是商王朝最后的都城,也是商朝亡国之君纣王殷受自焚而死的地方。
武王伐纣,牧野一战灭了商朝。但此战周人以弱胜强,虽占据了朝歌,却未伤商朝根本——各地殷商残余势力依旧强大,随时可能把周王朝扼杀于摇篮。
幸好周武王雄才大略,把商纣王太子武庚封在朝歌,命他招抚镇压各地谋划复辟的殷商遗孓。
武王还不放心,便派三位同母嫡弟加以监视——把三弟管叔鲜、五弟蔡叔度、八弟霍叔处封在朝歌城外管、蔡、霍三邑,呈鼎足犄角之势,史称“三监”。
人算不如天算,灭商仅五年后周武王便英年早逝,太子姬诵年幼,武王托孤于四弟周公旦,命他代子摄政。周公旦握发吐哺,天下归心。
唯一个人除外——三王叔管叔鲜。
王兄托孤于老四,却跳过自己这个老三,堪称奇耻大辱!他因妒生恨,便煽动蔡叔度、霍叔处造反,拥立武庚复辟商朝,史称“三监之乱”。
但这群乌合之众不是大贤人周公旦的对手,“三监之乱”不到一年便告失败。周公旦大义灭亲,处死首恶管叔鲜,流放蔡叔度、罢黜霍叔处。至于武庚,乱战后他没了踪影,有人说他成了巫教魁首,不得而知。
尽管复辟破产,但商朝故都朝歌城还需有人镇守,殷商祭祀也还要存续下去。周公旦痛定思痛,决心把以上两件要事分开托付,也是为了把商王后人彻底搬出故都朝歌——
周公先从殷商旧贵族中找到微子启,此人最早转投周王室,于是把他封在殷商始祖契的出生地商丘,赐国名为“宋”,授予至尊无上的公爵爵位,以继承殷商祭祀。
(当然,周公旦在定国名时很腹黑——“宋”者,宅中之木,如何能成大器?果然,其后宋国再没有起过反叛之心。)
其后,周公旦又从剩余嫡亲弟弟中,选取最有贤能的九弟卫康叔封于朝歌,在这个当时天下第一大邑上封邦建国,取“守卫”之意,名曰卫国,赐伯爵。
为了指导卫康叔建国,周公旦还亲自为他撰写《康诰》、《酒诰》、《梓材》等诰令,可谓用心良苦。
好在卫康叔也争气,他谨遵四兄周公旦“启以商政,疆以周索”的教诲,沿袭商人习俗以贯彻周法,把朝歌治理得井井有条。卫国也成为屏蕃大周、遏制商朝余孽的重要力量,卫康叔本人也被周王室重用,担任大司寇。
不过卫康叔死后,其子孙后人们却始终良莠不齐,乏善可陈。周夷王之时,卫顷伯居然靠厚赂“晋升”为侯爵,天下不齿。
直到卫伯和继位,他执政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不再称侯,自贬为伯爵,赢得海内外赞许。
这是公石焕给年轻的卫伯和所献的妙计之一,为的是用好名声来平息卫国内的非议——毕竟,卫伯和的继位,背负着“逼兄自杀”的沉重骂名。
“寡人并未弑兄!”卫伯和无辜吗?是!
想当年其君父卫釐侯在世时,最宠爱的便是小儿子卫和,此子生性豪爽,是个当国君好材料——他散尽私财,以结交天下名士,野望甚高。可卫釐侯薨后,太子卫余即位,他猜忌弟弟“养士”行径,欲置他之于死地。
卫余本打算在卫釐侯葬礼上害死弟弟,却在国君墓地被自己收买的“刺客”袭击,被逼在墓道中自杀而死,谥号“卫共伯”。这些刺客与卫和非亲非故,只是慕其高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