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直播_中国人大网

时间:2024年11月7日(星期四)上午9时

地点:人民大会堂二层东大厅

内容: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中国人大网图文实录。

[ 中国人大网 ] (2024-11-07 08:25:03)

  今天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中国人大网图文实录。

[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蔡达峰 ] (2024-11-07 09:15:59)

  现在召开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的联组会议。 

  5日上午全体会议听取了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的报告。6日上午分组审议了这个报告。今天上午举行联组会议,结合审议国务院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赵乐际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和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成员、各省(区、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部分副省级城市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同志、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参加会议。 

  这次专题询问是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的第3次专题询问,也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的第1次专题询问,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国务院高度重视这次专题询问。国务委员谌贻琴同志代表国务院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到会的国务院组成部门负责同志还有: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同志、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同志、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同志、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同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同志、财政部副部长郭婷婷同志、国务院副秘书长刘宇辉同志。 

  按照法定程序,会前有4位委员报名发言询问,他们是杨关林、李巍、李慧琼、向巧委员。今天的会议先请这四位委员发言询问。在他们发言询问结束后,其他参会人员要求发言的,可以举手申请。下面,先请杨关林委员发言询问。 

[ 杨关林 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2024-11-07 09:18:39)

  大家知道“双一流”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提升我国整体的教育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双一流”建设,在教育强国建设部署上特别强调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在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上又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对“双一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的问题是,对标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如何进一步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取得新成效?谢谢。 

[ 国务委员 谌贻琴 ] (2024-11-07 09:29:07)

尊敬的乐际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同志们: 

  谢谢杨关林委员刚才的提问! 

  受李强总理委托,我代表国务院及各有关部门,感谢全国人大常委会结合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工作。这既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务院及各有关部门工作的有力监督,也是支持和帮助我们改进工作的有效举措。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以下称“双一流”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引领性、标志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对“双一流”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明确办学的目标定位、方向原则、重点任务、实现路径,为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八年多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务院加强统筹,各部门协同推进,各地大力支持,建设高校坚决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双一流”建设取得显著成绩。若干高校和学科逐步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高校和学科逐步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急需人才,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有力带动了高等教育整体提质升级,有效增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党中央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相比、与应对国际科技人才激烈竞争的迫切需要相比,“双一流”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战略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系统部署。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标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到“双一流”建设的各领域全过程,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关于下一步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进鹏同志受国务院委托已经向大会作了报告。我在这里重点介绍四方面工作。 

[ 谌贻琴 ] (2024-11-07 09:31:45)

  一是进一步筑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思想根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我们将牢牢把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个根本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自主科学制定“双一流”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引导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出特色、追求卓越。 

  二是进一步强化精准服务国家战略和高质量发展需求。我们将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战略使命,着力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瞄准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不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创新引才育才机制,加快引育一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壮大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强化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加快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等一批工程项目,有组织推进科研攻关,产出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 谌贻琴 ] (2024-11-07 09:32:45)

  三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激发高校办学动力和活力我们将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扩大建设高校办学自主权,引导高校凝练学科方向,更加注重优势学科建设,鼓励在改革内部治理体系等方面先行先试,不断提升办学活力。优化教育对外开放全球布局,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搭建合作平台,拓展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渠道提升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深化中外人文交流,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贡献力量。 

  进一步加强资源保障提升发展能力“双一流”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共同努力我们将集中办学资源要素,突出优势特色,发挥“双一流”的示范引领作用,适度扩大建设范围,带动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提升。稳步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拓宽地方政府综合支持渠道,鼓励有关部门和行业企业加强与建设高校的深度合作,健全多元协同参与“双一流”建设长效机制。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的办学能力和水平。我们将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加强教师待遇保障,培养造就高水平教师队伍。 

  总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心怀“国之大者”,完善组织体系,加强统筹联动,在全国人大的监督下,将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细,推动“双一流”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建设教育强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李巍 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 (2024-11-07 09:41:50)

  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和相关体制机制改革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把教、科、人三位一体统筹部署,对我们国家全面建设强国建设意义重大。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教育方面是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在科技方面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桥头堡,在人才方面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阵地。但是从前期调研情况来看,一些地方和高校统筹推进一体改革的意识还不强,还没有形成具体的工作部署,相关部门在一些关键环节上融合发展不够、合力不强。我的问题是,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推进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有哪些工作打算和具体安排,如何更好地推动高校在这方面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自主培养、在吸引集聚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包括一流的教师队伍、学术大师、领军人物、大国工匠等等,我们国家的数量总体相对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请问在加强一流师资引育、完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方面还有哪些困难和问题,下一步还有哪些考虑和举措? 

[ 教育部部长 怀进鹏 ] (2024-11-07 09:42:35)

  尊敬的乐际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谢谢李巍委员的提问,实际上刚才李巍委员是从两个角度来提“双一流”建设,一是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和高质量人才,二是师资队伍建设。我先从第一个问题开始。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先导性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交汇点。教育部将以“双一流”建设为突破,积极构建以科技发展规律和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机制。刚才谌贻琴国务委员对此做了充分的阐述,我们将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更好地发挥“双一流”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主阵地、基础研究主力军和国家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 

  第一方面就是拔尖创新人才怎么培养。在这方面,我们已经确立以科技发展规律和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在大学,学科设置调整基本决定了是在哪些方向作为培养人才的主渠道。这方面我们将坚持 “四个面向”,围绕国家战略和科技发展规律,面向关键领域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在这些方面这几年已经开始了试点,比如说汇聚高水平大学领军企业和国家实验室等国家优势力量,发挥制度的优势,加快培养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 怀进鹏 ] (2024-11-07 10:09:41)

  通过双导师的结合,培养在实践当中解决问题的重要能力。我们还在国家工程师培养中已经组建了40家国家工程师学院。通过国家工程师学院与产业界密切结合,校企共聘导师形成培养新机制、新方案,这个方面,教育部联合其他部门共同推进,第一批毕业生明年年初完成。特别是我上次向人大常委会汇报工作时强调,学位法的通过为我们从学位论文单一评价机制转向以学位论文和实践成果同等重要,提供了法律依据。可以以案例分析、设计方案等申请学位答辩。因为过去我们在学位答辩当中是以论文作为优先选择,在这样的评价改革中,我们已经开始探索并将加强围绕国家战略和科技发展规律,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真正把学生和优秀导师、产业界的合作融为一体,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中培养人才,同时在人才培养中支持实践问题的解决,在真环境中研究真问题。

  第二,关于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我们都知道,学科交叉是未来发展最大的不确定性,也是最大的机会。我们很难对每一个可能发展的新方向都设立已经存在的赛道。但是为未来培养人才,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是最重要的基础。所以我们以“双一流”为牵引,并辐射到地方高校,已经建立了288个基地,我们特别在培养人才当中做了一个重大的调整,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过去是以量取胜,现在每一个专业发展就是一个核心课程、核心实践能力。如何打造核心课程和核心实践能力,是我们改革的一个突破点。就是每一个专业学科大概在10门课左右,就能完成本学科中基本范式、基本规律和基本要点的掌握。所以我们拿计算机领域进行试点,目前已经推动了基础学科全覆盖。在基础知识结构、核心实践能力打造上,又把教师组织起来,对优秀青年教师组织培训,同时请一部分人参加国际的交流合作。这就是我们希望通过在基础学科宽口径、厚基础、长周期下培养未来拔尖创新人才,以适应未来生命科学、分子化学以及新的物理领域、材料领域的新突破。

  第三,探索培养国家治理人才、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现在已经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重大队伍的部署。希望通过打造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体系下,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工作。同时也通过这方面进一步推进我们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的部署。总之,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聚焦在国家战略、科技发展规律和面向国家治理和未来发展国际合作的人才来推进改革和发展。

  第二方面就是科技自立自强。“双一流”高校是中国高校的排头兵,他们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重中之重。同时在科技自立自强的研发当中来支撑人才培养是极其重要的。为此,我们在以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牵引下,组织若干学科来重点实施有组织的科研,在明确的任务方向当中进行产学研合作。比如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我们工程师学院建设当中,现在从企业界提出的研究问题超过了5千个,而这5千个问题适不适合研究生培养,哪些内容是创新的共性规律,如何在实践当中研究问题并形成技术突破,是我们在推进重大任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一体化的内容。同时也通过这样的方式组建机制,比如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要求双导师,建立双理事长负责制,在机制的设计、教育教学的运行以及聘任企业导师到高校、大学导师到企业参与工作,尽量解决产教融合的问题,在这些工作当中,形成一种有效的生态,支持科技自立自强,这些方面财政部、发改委都给予了很好的支持,一块设计新的机制。

  第三方面,就是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解决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在这方面,刚才贻琴国委也讲过,我们基础研究是主力军,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是策源地,因此大学的科技研究成果如何更好地把科学转化为知识、技术,技术成为市场可销售的产品,这是我们极端重要的内容。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我们以“双一流”大学为基础,构建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在9月份我们已经建立了第一家与江苏全面合作,进行产学研地的充分合作来建立第一家区域转移中心,我们正在部署以长三角、京津冀、大湾区为基础,支持海峡两岸和成渝双区以及在西部构建以“双一流”为基础的国家区域技术转移中心。同时我们以“双一流”大学的科技园为中心节点,推进以大学技术转移转化和产业界的有效结合,进而形成通过“双一流”的区域中心和大学科技园,以及通过优势学科的辐射作用来带动高等研究院,这样围绕少而精的技术成果转化共同形成在“双一流”高校面向国家战略实现区域技术转移的策源地,部署面向中西部、面向东北地区高等研究院的建设。这方面我们已经积累了两年的实践,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试点进一步工作,推进一流大学优势学科各自发挥引领、辐射和区域协同的作用,进而形成一个有效的网络化组织平台。

  这是我回答的第一方面,关于在创新人才培养。

  关于在师资队伍建设,“双一流”教师队伍建设不仅仅是知识结构,还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有什么样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状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未来人才培养的趋向和基本能力。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我们的重中之重,这是在今年全国教育大会中总书记作为未来发展的五大战略任务中的一个关键一条,也是总书记念兹载兹的重要内容。我们在这方面,一是从德育方面,立德树人,对我们价值观、大思政课的教育。第二方面在专业业务素质方面,培养一流人才,通过重点加强领军学科人才的培养进行引导。第二,重点培养能够在基础研究和创新发展当中做出贡献的人才。第三是引育一流人才,也是我们通过自主培养并同时引育相结合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这方面有很多,我们还有一些机制。我就汇报这些,谢谢。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 王晓萍 ] (2024-11-07 10:18:18)

尊敬的乐际委员长、各位委员,下面我结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职能职责回答李巍委员的提问。 

  我们认为,做好这项工作,最根本的是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在国内“育”和海外“引”上双向发力,持续深化高校教师评价和薪酬激励等改革举措,统筹推进“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我想重点补充回答三方面问题。 

  第一,完善教师队伍管理激励机制。重点是深化人才评价激励改革,充分调动教师队伍的积极性。一是优化人才评价。持续推进高校教师系列职称制度改革,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师,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分层评价标准。比如对教学为主型的教师,着重评价其在教育教学、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和绩效;对科研为主型的教师,着重评价创新价值、能力与贡献。同时,支持高校设立一定数量岗位,吸引龙头企业优秀人才到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活动。二是强化薪酬激励。推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试点,拿出一定额度的绩效工资定向支持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完善落实高层次人才绩效工资总量单列政策,对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和核心创新团队以及海外高层次人才,可以参考市场价格来合理确定薪酬水平。 

[ 王晓萍 ] (2024-11-07 10:19:20)

  第二,关于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重点是以博士后制度为抓手,打造中青年教师选拔培养的平台载体。一是合理布局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全国已经有50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立了386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接下来,我们将着重完善青年科技人才自主培养平台建设,探索在交叉学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等设立新站。二是精心实施博士后重点项目,加大资助支持力度,通过引进、派出、科研平台培养等方式,瞄准国际科研前沿、关键核心技术等选拔培养拔尖创新青年人才。 

  第三,关于加强高校一流师资引育。重点是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拓宽高校优秀教师队伍来源。一是开辟高校海外引才绿色通道。在引才标准上突出顶尖性和独特性,对急需引进的紧缺高层次人才,可采取设置特设岗位的方式聘用。二是发挥外国专家项目牵引作用。依托高校优势特色学科,支持推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精准引进一批国际顶尖专家和具有高水平科研潜质的外国青年人才。三是促进国际人才交流合作。与多国签署双边协议,开展工程师资格互认,支持境外人才在高校任职。广泛组织交流活动,搭建专业化精准化的外国人才对接平台。本月初,我们在上海举办第22届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吸引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名外国专家参加,不少外国专家与高校现场签订合作协议,取得了很好效果。 

  谢谢李巍委员的提问,也感谢各位委员对我部工作的支持和监督。谢谢。 

[ 李慧琼 常委会委员 ] (2024-11-07 10:23:31)

  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明确指出支持香港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最新发表的施政报告中,香港特区政府把更多“双一流”大学列入了“高才通”名单,这个政策有助于促进两地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大家在教育、科研等领域的共同发展,进而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过去近20年,内地和香港一直有建立联合办学项目,然而受到一些因素影响,有关两地合作办学的工作停滞下来。请问,下一步在推动高水平教育开放,深化教育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促进内地“双一流”大学与香港高校合作方面有何举措与考虑?谢谢。

[ 怀进鹏 ] (2024-11-07 10:31:16)

  谢谢李慧琼委员的提问。昨天在分组会上您也提到关于香港与内地高校如何充分合作,在大会当中我的汇报也特别介绍了这方面情况。目前在全球前百余所大学中,香港大概有5所左右,内地大概7所左右。我们不唯排名,但是这也可以作为一个侧面,反映我们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看到内地在基础研究学术论文发表的总量,特别是在质量方面有了很大变化,在CNS这三大期刊中已经超过了12%,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已经处于世界重要的一极,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所以,如何加强并发挥好内地和香港在高等教育方面合作的重要作用,我觉得对于双一流建设和未来实现教育强国的十年目标是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教育部高度重视香港教育事业与内地深化发展的重要优势和推进作用,更好地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着力培养更多爱国爱港人才,助力香港更好的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第一方面,体现在我们与香港学生交流的广度在进一步加大。现在内地的学生连续多年把去香港升学作为重要选择,内地也是香港学生赴香港以外升学的重要选择,具体来说香港学生可以通过全国联招考试,依据香港文凭考试成绩以及港澳台研招考试等渠道到内地高校来学习。目前大概有23000名香港学生在内地读书,有56000名左右的内地学生在香港读书。在学生交流方面,我们实施内地与港澳高校师生交流计划,每年支持1万名港澳师生到内地来学习实践。二是在学历教育互认方面,2004年开始内地和香港在本科层次学历互认,2010年起又在部分高校探索本科招收香港副学士学生的试点,在这些方面双一流高校一直是主体。您刚才提到高才通,也主要是双一流高校在加强这方面工作,我们也希望能通过发挥香港国际化平台的优势与世界科技接轨。与此同时,内地的科技发展在整个实践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从这些年来香港大学到内地办学和内地大学到香港办研究生院和研究院,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这方面,我们与家超特首也有很好的交流,希望来推进这项工作。 

  二是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的质量在显著提升。经过多年的发展,香港与内地高等教育的合作已经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局面。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在香港开设了20多个非本地课程,招收香港本地和国际学生,也有利于内地高校的国际化和更好与香港接轨。与此同时,我们积极鼓励香港高校到内地办学,目前有4所内地和香港合作办学机构,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我们还有17个合作办学项目。下一步,教育部将聚焦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需要,鼓励支持香港高水平大学到内地来办学,同时继续推动内地双一流高校到香港办学,在丰富内地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同时进一步拓展香港高校的办学空间,实现双向奔赴,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来推动。 

  三是推动内地与香港高校科研合作进一步深入。在联合研究方面,到目前为止,已经支持香港高校参与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技部给予了很好的支撑。在科研资源方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3个基础研究前沿类项目,自然科学基金也向香港开放,支持香港在浅海河套地区重点部署一批合作平台。目前香港5所知名高校已经在河套深圳园区设立了10个创新研究平台,这对下一步的发展和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和开放合作非常重要。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更好的支持双一流高校与香港高校合作,在这方面推进社会组织、高校之间的合作以及科研联盟发挥作用,共同打造香港国际科创中心,推进我们教育强国建设。在这些方面,李慧琼委员除了关心内地和香港合作之外,还特别关心教育高水平对外合作,我补充两句。 

  高水平交流合作是双一流建设必须坚持不断开拓的方向,教育高水平开放特别是双一流开放是坚定不移,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做好两篇大文章,第一篇文章是高水平引进来,引导高校结合自身情况,围绕理工农医交叉前沿和薄弱空白学科和重要基础学科开展合作办学,推进加强留学中国的品牌和能力,扩大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特别是通过深入推动青年交流来建立我们有效的合作方式。第二篇大文章是高水平走出去,这一领域,中国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走出国门,尽管在国际环境当中遇到一些新的挑战和压力,但推进双一流高校引领示范走出去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内容,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在推进开展合作,比如去年在香港大学加强建设的中美“10+10”大学校长论坛,今年第二届在美国举办的中美大学校长“10+10”论坛,我们希望通过不同的方式,借助更好的机制来推进走出去、引进来,为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好香港对外开放桥头堡作用,更好地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做出重要贡献。谢谢李慧琼委员。 

[ 向巧 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 ] (2024-11-07 10:32:53)

  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也产生了许多重大创新成果,但是当前还是存在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问题。而要从源头和底层上真正解决这些“卡脖子”问题,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使命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在调研中还听到一些反映,部分高校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意识还不够强,支撑能力也比较薄弱,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成果转化效能还有所不足。所以在此想了解国务院相关部门下一步在进一步推进基础研究水平提升,强化像“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实验室这些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还有哪些考虑?“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发挥如何?如何更好地支持和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服务所在地的高质量发展?

[ 科技部部长 阴和俊 ] (2024-11-07 10:41:48)

  谢谢向巧委员的提问。我结合科技部职责,现就该问题作简要汇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科技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发挥高校优势,推动高校提升科研水平和能力,支持高校承担了全国85%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牵头承担一大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前沿类项目,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支持高校通过与企业联合攻关、技术转移等,将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有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2023年全国1557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达34万项,金额13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17%。下一步,科技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深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助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方面,完善以任务带学科、以学科育人才的机制,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创新平台,助力高校科技人才全链条培养。支持高校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支持高校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支持机制,支持高校开展前瞻性、探索性、颠覆性研究,鼓励基础研究选题多样化,强化有组织科研,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面,鼓励高校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源头供给。推动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解决重点领域人才供给不足问题。在支持地方高质量发展方面,引导高校从地方需求中凝练科技问题。组织开展科研攻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金壮龙 ] (2024-11-07 10:50:00)

  尊敬的乐际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首先感谢向巧委员的提问。结合工业和信息化部职责,现就该问题补充报告如下。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支持高校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重要作用,推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措施。 

  一是支持高校参与产业前沿技术布局。依托我部主责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支持高校参与产业前沿技术需求征集、指南编制和项目实施,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十四五期间,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高校承担项目689项;2024年指南编制过程中,有131名高校专家进入专家组,占比41%。今年6月,我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设立大飞机基础研究联合基金,强化产学研用协同,打通从基础理论到技术验证、再到产品应用的产业科技链条。 

  二是坚持依托项目培养人才、依靠人才发展项目。科技创新人才、科研创新能力都是在项目攻关实战中培养起来的。我们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梳理产业链创新图谱,支持高校开展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我们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聚焦工业六基”,滚动编制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支持高校团队和企业联合揭榜挂帅。我们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部署青年科学家项目290项。我们紧贴产业需求,今年开始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面向高校和企业,联合教育部实施7个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不断造就规模宏大的产业科技创新后备力量。 

  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我们统筹行业资源,特别是发挥好178个国家高新区、31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2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作用,发挥好企业出题人”“答题人” “阅卷人作用,促进高校、高新园区、高新企业三高融合,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今年我们依托高新区等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共招录14.4万高校毕业生,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试验验证平台和中试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研究制定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培育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发挥部代管基金公司作用,为高校成果应用提供全方位服务。 

  四是引导部属高校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工信部所属有7所高校,如北航、北理工、哈工大、西工大等,构建了具有国防底色、工信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涵盖基础研究和航空、航天、兵器、船舶、高端制造、信息技术等优势领域。我们指导部属高校坚持四个面向,深化大项目驱动、大团队引领、大平台牵引、大成果激励的科研创新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部属高校牵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17项、二等奖173项。我们支持部属高校深度融入东北全面振兴、西部大开发、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探索形成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等典型经验,在增材制造、无人机、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孵化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有力支撑区域产业创新发展。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持续支持高校融入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深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能,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发挥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谢谢。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 郑栅洁 ] (2024-11-07 11:06:30)

尊敬的乐际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向大家汇报工作、回答问题。也感谢向巧委员刚才提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很重要很关键的,并且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也是相辅相成的。结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职能,从两方面来回答问题。 

  首先,在支持高校加强基础研究提升科研水平方面,从“双一流”启动建设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累计安排超过900亿的中央投资支持这方面的工作。之前是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今年根据“两重”建设安排,我们把 “双一流”建设也纳入其中,今年我们就安排了379亿。我们对提高高校基础研究能力是非常重视的。在安排中央投资的时候,将支持高校加强基础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方向,支持建设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些都为高校开展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重大问题研究、培养基础研究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教育部组织实施国家基础研究创新提升工程,计划五年左右的时间,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领域布局超过20个重大建设项目,进一步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改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条件,争取产出更多原创成果,更大力度地打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基础和学科基础。 

  第二方面,在支持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十四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教育部布局建设了45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支持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体推进重点领域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同时,我们还有其他相关的政策、规划、投资和体制机制配套支撑。做这些的目的是推动产教融合、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我们计划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支持高水平研究大学新建100个左右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推动平台制度化,进一步支持高校加强重点领域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能,充分发挥高校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围绕重点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依托高校和企业共建50个左右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目的也是把这些最新的成果能通过工程技术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此外,还要布局建设20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培养更多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我就汇报这些,谢谢。 

[ 周佑勇 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 ] (2024-11-07 11:08:49)

  我的问题是,双一流建设既是一种包括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等在内的综合性学科建设,也是关乎一所大学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内部治理、资金投入、办学条件等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可以说涉及高校办学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我们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各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更加注重高质量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还有稳定持续的财政支持。请问国务院有关部门下一步如何更好地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不断提升大学治理的法治化水平。还有中央财政在双一流建设投入方面有什么样的安排,尤其是在引导地方财政加大投入,促进高校积极争取社会资源支持,以及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绩效等方面有什么样的考虑和安排?谢谢。

[ 怀进鹏 ] (2024-11-07 11:09:50)

  尊敬的乐际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谢谢周佑勇委员的提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已经形成共识。高等学校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高等学校的建设是我们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总书记特别强调,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是“龙头”,而“双一流”是“重中之重”,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我们也知道,大学的基本功能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等,如何更有效的把国家战略利益与学校的办学能力和长远发展有机的结合,需要一种机制,需要一种制度来持续有效的推进建设。这是“双一流”建设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内容。正如你所讲,学科建设,也需要在学校的综合管理和治理方面能够有保障。我前面汇报的时候,讲人大立法通过学位法保障我们在这方面的制度建设。作为大学来说,加强它的立法建设,加强它的制度建设,是极其重要的。如何保障“双一流”和中国高等教育能够在办学方向,特别是把握住教育强国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我们极其重要的使命。二是如何把大学的动力活力更好的激发。三是如何保障人才培养和创新文化的建设,使得大学的硬条件建设和软实力的发展能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双一流”建设必答题,也是未来持久发展的课题。各位委员也都很清楚,高等教育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没有一个统一的定型,所以中国的“双一流”建设也是在不断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治理制度。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不断提升大学治理法治化水平。一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办学方向。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我们将持续推动在立德树人这个方面做足我们的大文章。总书记特别强调,守正创新是我们的重要原则,我们将持续推动落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校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校务会议事范围和议事规程,督促指导高校严格执行校院两级党政会议议事规则,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目标要求选好配强高校领导班子,特别是党委书记和校长。不断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通过民主生活会、述职考核、巡视巡察、专题调研等多种途径,加强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监督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把握我们的办学方向。

  二是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办学自主权是高等教育法赋予高校的法定权力,是现代大学治理的基础,我们将坚持依法行政,更多发挥制度给予、规划指导等宏观管理职能,减少对高校的直接管理和微观管理事项。按照国务院的统一安排,我们已经专门组织清理师生反映较多的三评一竞赛项目。下一步,我们将在学科专业设置、科研项目评审、经费使用管理以及薪酬分配、选人用人和国际对外交往方面进一步放权,给高校松绑减负,同时加强指导,确保高校能够接得住、负责任,取得实效。

  三是深入推进依法治校,激发大学办学活力和动力。法治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我们将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构建以章程为统领的校内规章制度体系,这方面“双一流”高校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章程。下一步,我们将推动高校根据法律和章程加强制度创新,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于章程有据。特别是结合三中全会和教育强国建设,我们将把这方面工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并推进工作落实,把制度的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我们将推进学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指导高校健全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机制,完善学术治理体系、风险防范防控体系、师生权益保护体系以及师德师风和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同时我们将推进在基础研究的自主选择,在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动力上,在推进人才创新培养上,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成果转化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我们将继续支持引导建设高校不断完善优化内部治理体系,提升内部治理能力,推动高校在完善制度建设、提升大学治理法治化水平方面做表率、做示范,同时建立有效的国际接轨和交流合作的方式。我就汇报这些,谢谢。

[ 财政部副部长 郭婷婷 ] (2024-11-07 11:17:05)

  财政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支持“双一流”建设。一方面强化保障,从2016年首轮建设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各类专项资金1667亿元,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又安排了900多亿元,带动地方、高校统筹各类资源持续投入,有力支撑了“双一流”建设。另一方面优化管理,在规范管理的同时赋予高校较大自主权,各建设高校可以在规定范围内统筹安排使用“双一流”引导专项资金,有效激发了高校的办学动力和活力。下一步,财政部将按照全国教育大会的部署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持续加大投入。中央财政将坚持把支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安排各类财政性资金,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力度,持续稳定地保障“双一流”建设。同时进一步突出重点,支持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支持数理化生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建设,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加快拔尖人才培养;长周期稳定支持青年教师高水平自由探索,建强专业化教师队伍;支持启动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深化科教协同育人。 

[ 郭婷婷 ] (2024-11-07 11:18:01)

  二是促进多元投入。通过完善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办法,积极引导和促进地方财政加大投入,共同推进“双一流”建设。优化实施捐赠配比政策,发挥各级教育基金会的作用,引导和激励社会力量共同支持“双一流”建设,也鼓励高校积极争取各类资源投入“双一流”建设。推动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指导高校用足用好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推动校地、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更好吸引地方、企业等加大投入力度。 

  三是强化绩效管理,健全科学合理、讲求绩效的预算分配机制,将“双一流”建设经费更多向办学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学校和学科倾斜。推动完善监测评价体系,全过程跟踪相关经费管理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使用问题。深入开展绩效评价,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推动发现问题的整改。督促指导高校健全内控制度,加强财务管理,从源头上规范经费支出,切实提高“双一流”建设经费使用效益。报告完毕,谢谢。 

[ 丛斌 常委会委员、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2024-11-07 11:53:14)

  感谢主持人给我这样一个难得的提问机会。我是宪法法律委员会的丛斌,评价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和学科的评价标准就显得至关重要。“双一流”评价体系改革应体现其科学性、客观性、实用性和导向性。我们感到现在“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还应该更加突出中国特色,进一步完善分类评价标准,特别是要体现正确的人才培养导向,鼓励高校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更多的能够立足本国的急需高层次人才,提高服务国家战略的贡献度。我们也注意到了怀进鹏部长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报告第9页,围绕自主科学确立“双一流”标准提到,引导建设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追求卓越的下一步工作考虑,对此我们表示高度赞同。请问国务院有关部门,下一步在改革“双一流”评价指标体系方面有什么考虑?谢谢。 

[ 怀进鹏 ] (2024-11-07 11:55:56)

  乐际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大家好。谢谢丛斌委员的提问,这的确是一个重大问题。近年来,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无一例外,都把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为本国本地区经济持续繁荣的重要支撑力量。党的二十大把提升国家整体创新效能作为重要内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这是极端重要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而高等教育的评价是一个共同的难题。正如丛斌委员所讲,中国特色一流大学、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分类评价导向和服务国家战略应该如何体现,我觉得更触及了双一流建设进而引领中国高校未来发展的评价分类体系。也正如您所谈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把自主科学确立评价体系作为双一流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的重要工作方向,所以此问题极其重大、极其关键。我们将牢牢把握和加快推进这项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的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进而进入了普及化阶段,中国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排头兵,如何发挥示范作用,如何为科技自立自强、为人才强国建设做出贡献,是我们极其重要的任务。 

  我们将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三年行动计划中,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和国家利益,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研究推进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的试点和示范,切实落实好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主要有这样几个考虑: 

  一是突出自主。这就要求我们在办学方向和顶层设计中,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学科设置、评价内容方面,体现国家的战略目标。国际上并没有通行的一流大学标准,社会参考的也是商业化公司和学者研究的一部分规律,这些排行榜的主要指标是科研论文发表和国际声誉、一些国际大奖等。用一把尺子量所有学校肯定是有局限性的。正如全国人大的调研报告所讲,一个国家的大学具有独特的国情、独特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服务国家战略,特别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最重要的本质要求,国际的尺子难以反映中国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和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的贡献,特别是在立德树人和办学方向上,无法完整地体现出我们的办学方向和根本任务。这方面,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标准,简单以这样的排名作为参照的话,很容易出现偏差,很容易在人才培养导向、立德树人根本方向上出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特别强调自主确定标准,建设一套中国自己的标准体系,为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我们将紧扣教育强国建设动员令,围绕教育强国六大特质和八大体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和首要标准,引导高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着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突出科学。大学要做科学研究、培养人才,我们要遵循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在评价重点方面要突出并强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2021年,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对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进行评价的时候,就把人才培养作为第一类优先指标,摆在突出位置。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中国大学大约3000所,双一流大学只有147所,总体比例5%左右。发挥这部分大学的引领示范作用,推进我们的整个高校分类、区域布局是有极端重要作用的。我们将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对培养过程质量和发展质量的关注,强化对一流人才培养效果的考察,扭转重科研轻培养的导向,对五唯进行先立后破的调整和扭转。我们已经正在探讨按照不同高校的发展定位,既有面向双一流建设,也有在技术创新以及面向应用发展等不同领域。要结合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来设置高校发展的定位,这也是我们通过双一流建设的评价改革,来带动并推进中国高校的分类改革、分类评价,发挥高校的不同优势、不同特色,来形成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科学体系化发展,支撑教育强国建设。根据高校不同发展定位,为高校既提供有效的渠道,又为高校发展适当留白,让他们更好地根据自身特色来反映发展贡献,结合科技的变化、产业的变化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来做出自己的工作。对于基础学科,推进长周期评价,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加强重点过程上的关注,完善成果认定的办法,对于在国防安全等领域探索专门的评价方法。同时,我们还要推进动态监测和外部环境的治理,力争做到让被评价人无感。防止总是在被评价、总是在写报告。这方面是我们未来评价制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最大程度减轻高校科研人员的负担。 

  三是突出一流。一流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目标,是高校和学科追求卓越的目标标杆。在这里向各位委员汇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过去十年取得了重大的成绩,特别是双一流建设,引起世界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发达经济体的普遍关注。近年来他们普遍出台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国家创新行动。因此,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借鉴国际发展的趋势并结合自己的优势,共同为世界高等教育做出我们的贡献,也是未来发展当中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同时,我们也将会合理借鉴国际评价机制,与各国充分交流,来形成中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同台竞技,共同合作发展。我们在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当中,将会把教育评价这个指挥棒作为重点内容。当然它是一个探索性和动态性的,相互交织在一起,我们也将在推进过程中,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目标,立足国内,加强国际比较,不断完善我们的评价标准,牢牢扎根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目标。感谢这位委员的提问,谢谢。 

[ 刘忻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2024-11-07 11:57:43)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校和优势学科。我们看到“双一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与党和国家的战略要求、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和 “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数量方面,与我们数以千计的高校、数以万计的学科相比,还是比较有限的。我们在分组讨论中和平时调研中,听到各位委员、人大代表、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还是希望扩大“双一流”建设的规模,特别是能覆盖有特色、有需求、有质量、有潜力的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我的问题是,请问国务院相关部门,在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下一步在扩大“双一流”建设规模、加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方面还有哪些考虑?谢谢。 

[ 怀进鹏 ] (2024-11-07 12:39:56)

  谢谢您的提问。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我们长时间反复思考的重要问题,也一直在和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如何破解。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今年诺贝尔奖的颁布,又一次激起社会特别是科技工作者和大学的热烈讨论,在新兴学科发展当中,在未来科学范式和科技革命当中,大家高度认同教育支持人才的先导性、支撑创新的基础性。我们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需要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所以激烈的科技竞争和产业变革,以及中国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都特别要求我们在高等教育布局、在分类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做出重要的探索和实践。在这些方面,我们高度认同双一流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发展方面要持续改革,持续推进,对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做出高等教育特别是双一流建设的贡献。 

  一是加强价值观引领,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前面我已经作了简要的汇报,我们要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听党话、跟党走。 

  二是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从改革培养机制和建设导师队伍等方面,共同推进双一流建设。同时,我们更多的期望能建立高等学校的合理布局,重点在评价机制、投入方式、优化环境开展工作,以便建设友好的中国高等教育生态雨林,支持更多的人才竞相涌现。在早发现方面,我们实施推进英才计划、强基计划,重点支持学术研究当中甘坐冷板凳、肯下硬功夫的青年人才。在培养资源方面,加快形成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进行共同培养。在环境建设方面,力争提供一流的学习和科研环境。刚才栅洁主任专门汇报了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教育部在配套环境上也做了大量工作。这些都是我们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做的重点工作。 

  三是服务国家战略,加强急需高层次人才的有组织培养。前面作过汇报,不多展开。目前我们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在读研究生已经超过了两万多人,其中博士生8千多人,这将对服务国家关键领域战略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四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在这方面,我们通过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来加强研究和形成我们三年行动计划。与此同时,加强与实务部门合作,培养具有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 

  关于“双一流”建设的规模,一直是各方高度关注的问题。第一轮建设我们是140所学校, 已经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就有47所地方高校。第二轮又增加了7所高校,这7所高校也都是地方高校。所以刚才这位委员在提问题中,既是针对优质资源建设的高度,也是针对优质资源能够实现教育公平推进的广度。双一流建设以来,带动了一大批地方高校发展,同时,我们还组织双一流高校,对中西部高校进行组团式帮扶,不仅建设一批,还要培育一批。所以下一步双一流高校不仅是在招生扩容上,还要体现在组团帮扶中,以带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贡献力量。 

  关于下一轮双一流建设是否会扩大建设规模,《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已经明确,将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教育部坚决贯彻落实,将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研究具体方案。我们打算分两步开展工作。第一步,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强化人才培养核心地位,引导建设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第二步,根据“双一流”标准,结合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建设范围。 

  我就汇报这些,谢谢。 

[ 郑栅洁 ] (2024-11-07 12:40:53)

  感谢您的提问,我结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职责作个补充回答。关于适当扩大“双一流”建设的规模,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积极配合教育部开展“双一流”建设成效的评估分析,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适当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的建议,适时将一批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办学质量过硬的高校纳入“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行列。   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将高等教育提质升级纳入“两重”建设的重点任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今年以来,我们统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两重”建设超长期特别国债667亿元,支持高等教育提质升级。其中,在支持“双一流”建设方面安排了379亿。这些都可以明显改善“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教学科研基础设施水平,为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创造有力的条件。另外,我们和教育部一起启动实施优质本科扩容工程,推动“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扩招1.6万人,进一步扩大优质本科学位供给。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加力支持这方面的工作。今后一段时间,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将经历快增、短平、陡降三个阶段。人口阶段性变化对高等教育的布局、投入都是一个挑战,既要满足孩子们“上大学”的需求,又要尽量减少学龄人口达峰后的资源闲置,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考验。学龄人口达峰前,为了满足孩子们 “上大学”和“上好大学”的愿望,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的供给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与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一起,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重点,统筹“硬投资”和“软建设”,从五个方面入手,继续加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一是建设新宿舍,委员们在调研中也有反映,许多高校包括“双一流”高校现在学生宿舍不够、条件也不好,还有很多6人间甚至8人间,学生和家长很不满意。我们觉得有必要积极支持高校通过新建、改扩建等多种方式尽快补齐学生宿舍这个制约高等教育资源扩容的短板。二是建设新校区,布局建设一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新校区,支持高校扩大办学规模,为新增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扩展空间。三是建设新大学,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省份新建若干新型研究型大学、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刚才几位委员都讲到了这个事情。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尽快形成优质学位供给能力。四是建设新平台,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布局一批重大教学科研平台,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学科研水平,为高校持续提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创造条件。五是建设新学科,引导高校适应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健全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供需适配的机制。 

  在做好这五个方面工作的同时,我们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一起积极研究适应学龄人口变化,加强高等教育资源的前瞻布局,做好资源的优化配置,既确保满足学龄人口达峰前的需要,又尽可能避免学龄人口达峰后可能出现的资源闲置浪费。这两方面问题,要统筹协调平衡好。 

[ 国务委员 谌贻琴 ] (2024-11-07 12:42:40)

尊敬的乐际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同志们: 

  在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报告,并结合报告开展专题询问,对“双一流”建设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充分体现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双一流”建设工作报告的审议各位委员刚才询问,既充分肯定了双一流建设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又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还提出了很多改进意见和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们做好工作很有指导价值我们都感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的这次专题询问,必将有力推动“双一流”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下一步,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对标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认真学习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切实把人大监督的丰富成果,转化为全面做好教育工作的强大动力。 

  抓好问题整改我们将认真梳理这次会议各位委员、各位代表的意见,结合本次常委会的审议意见,举一反三全面排查,尽快研究制定落实方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出书面报告。 

  二是完善政策举措。我们将在认真总结第二轮建设成效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吸收借鉴相关建议,扎实做好第三轮建设谋划部署,完善各项政策、制度规范和工作要求,努力取得更大建设成效。 

  三是强化责任落实。我们将强化工作统筹联动和政策协同支持,健全主责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加强常态化进展监测和评价,推动建设高校将办学资源向优势学科和人才培养倾斜,落实好各项建设改革任务 

最后,我代表国务院,再次向全国人大、向乐际委员长和各位委员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蔡达峰 ] (2024-11-07 12:44:10)

  谢谢,各位委员、各位同志,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全国人大常委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高度重视并持续加强教育方面的立法、监督工作。这次联组会议专题询问聚焦突出问题,深入研讨交流。几位同志的询问抓住了“双一流”建设工作的关键问题,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关切关注。谌贻琴同志和国务院有关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认真坦率回答问题,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体现了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精神。会后,请国务院认真研究处理审议和专题询问提出的意见建议,依法按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要加强跟踪监督。
  今天的联组会议专题询问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现在休会。

[ 中国人大网 ] (2024-11-07 12:45:53)

  直播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