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北京以“五子联动”推动高质量发展。而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之一,在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进一步明确将持续强化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打造资产管理高地,加快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建设,全力推进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建设等目标。其中财政资金作为扶持产业发展的直接手段,在政府有效投入、撬动社会资本、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西城区始终坚持发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定位方向,不断强化顶层设计、提升科学谋划,优化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提高产业支持精准度。结合十四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4+N”产业体系重点,出台《产业十条》政策,创新、多元、持续利用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在投入力度方面,保持每年16-19亿元资金规模;在投入形式方面,拓展政策补贴、引导基金、股权直投、融资工具(贴息、风险补偿)、空间投资、政府采购等不同形式。
这些典型案例包括:其一,国民养老保险公司落地全方位支持。为积极响应国家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政策精神,由北京市政府相关方面牵头,十七家股东单位共同发起设立国民养老保险公司,注册资本111.5亿元。西城区财政资金投入5亿元参与发起设立,并依据政策在公司落地当年给予5000万元一次性开办费用补助,以及给予前三年租赁办公用房补贴,有效降低新设机构运营成本,为公司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其二,西城区政府投资引导基金高效运作。2016年起,西城区设立总规模200亿元引导基金,截至目前已实际到位115亿元,投资项目12个,实缴出资金额111.6亿元,财政放大倍数约18倍。基金通过股权投资等形式,有力支持了金融街、金科新区等功能区建设,有效促进了产业疏解提升、对口支援协作等目标实现,形成了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其三,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更新案例。该项目位于原动物园批发市场显著位置,结合非首都功能疏解要求,在金开利德批发市场关停后改造转型成为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大厦。财政资金参与项目公司设立出资、信用提升、改造补贴等领域,支持大厦实现顺利转型运营,成为国家级金科新区核心楼宇,目前已实现40余家企业入驻,企业注册资本总额达256亿元,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9家,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2022年楼宇企业实现税收总额约16亿元,其中区级税收贡献约2亿元,并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全国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典型案例。
下一步,在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西城区将持续探索减量发展背景下的首都功能核心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尤其是坚持控增量和疏存量相结合,内部功能重组和向外疏解转移两手抓,锚定“4+N”产业发展方向,健全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政府过紧日子的长效机制下,更加突出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解决部分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体建议如下:
首先,加强前瞻性思考。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财政资金投入产出效果综合评估,运用大模型有效预测投入价值。在重点产业投入方面,逐步加大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发挥领军人才优势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放大“北京西城·首都高校发展联盟”品牌效应,强化智力交流、产业协作和人才培育,打造“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围绕理念创新和市场变化灵活调整策略,实现财政资源精准动态有效配置。
其次,加强全局性谋划。努力使财政投入产出效益最优,加大长期有效财政投入力度,在产业引导基金、产业基础设施投入方面拓展领域,实现系统化、可持续循环投入,并结合产业项目周期性、结构性等因素进行收益考核。积极创新利用金融工具,如在城市更新、产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等领域广泛使用REITs、PPP、保险等融资方式。
最后,加强整体性推进。不断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打造张弛有度、软硬兼施、高效协同的产业政策体系。健全财政支出评价体系,强化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央地体系协同,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寻求中央资金合作,共同构筑产业化协同投资生态,打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典范。
(金鑫,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第65期中青班学员、中关村西城园管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