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摘编·经济高质量发展(一)

首页>委员建言

提案摘编·经济高质量发展(一)

2024-11-22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民革中央:以小城镇建设为抓手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案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小城镇处于“城尾村首”关键节点,具有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目前,小城镇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协同理念缺乏,与周边连接不紧密。如多数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既没有和区域中心城市建立协同配套关系,区域内各城镇之间也缺乏联系互补;二是产业支撑不足,辐射带动乡村产业能力弱,如城镇规模普遍较小,产业发展空间小,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欠缺,对周边乡村的带动作用不明显等。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统筹规划,构建区域联动发展格局。一是科学规划,按照工业主导型、文化旅游型、农产品加工型等不同产业类别,从区域层面构建资源共享、协调互助的小城镇组团发展模式。规模较小的城镇,可依据地理相近、产业相关等原则,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在县域范围内通过城镇联合、差异协作和产业分工打造城镇产业发展联合体,提升发展实力。二是增强小城镇与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在城镇体系规划、交通规划、旅游业规划等一体化基础上,按照都市圈内各城市产业定位,合理布局区域内小城镇功能分区和产业结构,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三是强化产城融合。有产业园区的小城镇,围绕已有产业基础,完善相关配套建设,引入产业时兼顾产业发展上下游关系,将联系密切的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加强园区周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导入教育培训、电商服务、物流配送及其他配套产业。

二、着重发展区域内更具有经济优势的小城镇。重点扶持发展潜力大、集聚辐射作用强、交通区位优越、特色产业突出的重点镇和特色小城镇,为其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功能完善等方面支持,使其进一步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经济文化中心作用。同时,要科学确定重点镇和特色小镇,合理控制数量,有序有效推进。

三、立足乡村产业基础,促进三产融合。一是农业经济占比较高的小城镇,要植根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打造有机、生态、绿色品牌。同时,围绕特色生态农产品,开发层级更高的产品,拓展中高端市场,提高农业附加值,并带动相关食品加工业和物流业发展。二是针对区域特色,挖掘文化元素,加强农旅融合。如以中药材产业为特色的小城镇,应挖掘中药养生文化,加快中药材休闲养生经济开发,发展中药材观光、采摘游,开发保健药膳等,将中药材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三是以小城镇为主要集聚点,大力发展农机作业、统防统治、加工储存、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组织,为镇域范围内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规范化、多样化社会服务,使小城镇成为服务现代农业的基地和重要载体。

 

多措并举促进民间投资

全国政协委员胡泽君:破解民间资本投资基建堵点

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诸多堵点。建议——

一、全面监督“民营经济31条”政策落实情况,推动部门与地方切实执行各项政策。

二、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不得以备案、注册、年限、认证等形式设定或变相设定准入障碍。

三、强化对民营经济发展的要素政策支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推动落实落细惠及民营经济的各项税费支持政策。

四、加强法治保障,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稳定的预期。

五、加大涉企政务服务改革力度,提升服务民营经济水平,完善拖欠账款的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

六、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关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良好社会氛围。

全国政协委员谢茹:有效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受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影响,民营企业对未来预期谨慎,存在把不准投资方向、找不到满意项目、看不清投资前景等“烦恼”,民间投资增速有所放缓。建议——

一、优化民间投资环境,加强准入制度改革,公平获取投资要素,加大招投标整治力度。

二、拓展有效投资空间,发挥好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更好发挥政策激励的导向作用,让民间资本进得来、投得下、得实惠。促进消费和投资良性循环,发挥投资带动消费需求增长的作用。

三、夯实民间投资根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激发资源要素活力。依法合规经营,严厉打击破坏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

四、健全投资保障机制,加大对民间资本融资的支持,拓展小额民间资本聚集效应。

全国政协委员韩民春:强化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如何真正激发民间资本活力,推动民间资本投资持续增长,是当前持续恢复经济发展动力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建议——

一、着力提振民间资本信心,进一步强化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地位和根本权益。

二、进一步破解民营企业融资瓶颈,鼓励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的贷款给予优惠利率,拓宽民营企业的投融资渠道。

三、降低民间资本参与门槛,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建立适合民间资本参与的重大项目清单,吸引民间资本积极参与。采用线上平台和线下推介会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向民间资本推介重大项目清单。

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决取消对民间资本设置的各类歧视性条款。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国政协委员马永生: 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支持 积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发展有助于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建议——

一、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顶层设计,建立国内产业政策高级别协调机制,组建重点行业发展委员会,承担细分领域规划制定、投入计划、配套政策制定和跨领域政策协调等职能。

二、加大对重点领域的财税支持力度,探索制定相关补贴激励政策,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政府集中采购、抵退增值税优惠、财政贴息等方式扩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税支持覆盖面。

三、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金融体系,逐步形成体系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服务方案,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全国政协委员王昌林: 加快研究制定 《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规划》

现行教育体制、科技创新体制、政府监管机制等还不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在此背景下,亟须制定《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规划》。建议——

一、加强新科技革命和新质生产力发展重大理论问题研究,进一步明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厘清颠覆性技术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

二、加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成立战略研究课题组,通过深入研究和广泛讨论,提出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思路、战略目标、主攻方向和重大举措建议。

三、制定《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规划》,并将其作为“十五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大专项规划。

全国政协委员史可: 构建未来产业 加速培育良好生态

当前,我国未来产业发展还面临创新体系建设、生态培育、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问题亟待破解。建议——

一、构建未来产业高能级创新体系,提升前沿技术创新策源能力,加快形成协同创新联合体。同时探索设立国家未来产业发展基金,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二、构建未来产业加速培育良好生态,完善未来产业发展配套政策体系,及时动态调整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优化未来产业分工规划和空间布局。

三、构建未来产业人才引育体制机制,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创建未来产业特色学院,设立相关学科,培养专业化技能人才。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熊继军: 以生态群落模式 加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多重障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是围绕数字化平台、依靠生态群落打造数字经济闭环。建议——

一、以生态群落模式整体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技术将同类型中小企业联结起来形成高效产业链,更快响应市场需求。培育一批专业数据处理、软件开发、解决方案集成等方面的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的专业服务。

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分类指导,解决数字人才缺口问题。

三、发挥政府资金的种子作用,在营商环境上下功夫,大幅减少数字经济相关市场准入限制,制定中小企业灵活退出机制,增强财税、金融、人才等相关政策引导作用,稳定中小企业转型政策预期。

全国政协委员丁世忠: 加强引导扶持 维护中小企业良好发展生态

近年来,受国外订单转移、国内需求不振、供给端改革乏力等多重因素影响,一些中小企业经营困难,需要对其加强引导扶持,为其发展壮大创造更好条件。建议——

一、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推动各级政府将已出台的支持政策有效落地。

二、继续加大金融政策支持,推动以大数据等为支撑的企业信用贷的进一步落地,帮助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在无抵押物、抵押物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获得更多发展所需的流动资金。

三、继续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建立差异化优势和竞争门槛。

四、鼓励产业链链主企业、高校和科研平台积极向具有技术优势、前瞻性的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开放各类创新资源要素。

全国政协委员王斌: 发挥专精特新企业排头兵作用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激活其创新活力,提升其支撑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服务效能意义重大。建议——

一、推动技术创新,加速专精特新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高端化升级,坚定不移做大做强硬实力,保证高技术产品供应主导权,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二、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构建资源要素汇聚、协作网络高效的合作机制,“以大带小”提升专精特新企业硬根基,实现竞合共生的生态发展格局,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增强抵抗风险能力。

三、坚持底线思维,把握战略主动,通过数字赋能和战略并购等手段巩固核心竞争力和获取竞争优势,以“软实力”建设提升“硬水平”。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全国政协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