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记》是一部女军人的成长史,也是一部心灵史 - 中国军网
搜索 解放军报

《从军记》是一部女军人的成长史,也是一部心灵史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刘沙沙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4-11-16 09:12:42

向下扎根 向上生长

■刘沙沙

读完文清丽的长篇小说《从军记》,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群高原女兵的身影。

3年前的秋天,我去西藏参加爱人单位为我们筹备的集体婚礼,几位女兵作为我的“娘家人”陪伴在侧。她们年纪不大,脸上却都透着高原红。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女兵这个群体。与我想象中的英姿飒爽、干脆利索不同,她们当时大多展现出邻家妹妹般的质朴和羞涩。现在想来,那更像是一种耐得住打磨的“地气”,正如书中的李晓音。

《从军记》以女兵李晓音的视角,讲述了黄土高原一个农民家庭兄妹三人从军的故事。从决定入伍到成为大校军官、军旅作家,主人公李晓音30多年的军旅人生,并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她所依凭的除了对生活、对军营和对文学的热爱,还有不断向下扎根、向内充实自我的奋斗。文清丽没有使用过多夸张、渲染的手法,仅以平实、日常的语言和细节就将主人公刻画得鲜活生动。比如,李晓音学习能力不算强,上学时连高中都没有考上;入伍后,她走队列总是出错,训练课目每次仅能及格。人际关系上,她处理得也不算好,甚至在成为干部之后,还需要四处讨教如何与领导同事相处等。但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女兵,硬是靠着持续不断的努力,实现了在周围人看来不切实际的作家梦、军官梦。

李晓音就像《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从一开始木讷内向、羞怯倔强,带着“土气”、笨拙地努力,到慢慢确定自己的优势,强化并不断突破自我。以勤补拙、以韧求真的精神,不仅是他们共有的品质,更是无数普通士兵努力奋斗的生动写照。与许三多经历迷失再被拯救的成才道路不同,李晓音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在总部还是基层,都能坚定向着自己的作家梦前行。除了具备质朴、踏实、善良、坚韧等优点外,有明确的热爱并能持之以恒地付诸行动,是李晓音身上另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军旅小说,《从军记》在人物塑造方面不仅注重人物的典型性,更着力挖掘人物的成长性。作者淡化了作品中人物的英雄色彩,将目光聚焦于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人生轨迹和内心世界。通过细腻、深入的心理描写和侧面映衬,以及突出的典型事件,文清丽塑造了一群立体鲜明的新时代军人形象。作品中的众多军人形象,都是在时代洪流中历经打磨,一边学习一边完善自我的普通人。

《从军记》刻画人物众多,却不忘观照军人个体的生活和精神成长轨迹。在作者笔下,军人不是一种刻板的符号,而是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生命个体。面对岗位变动、情感波折、生活意外,他们会有迷茫、困惑、痛苦,但更多的是一种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乐观心态和勇敢出发、积极行动的昂扬精神。这些人物故事从不同角度给读者以启发。

我喜欢将《从军记》和《人世间》对照阅读。这两部作品在很多方面给我相似的感受。《人世间》以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轨迹为脉络,从上世纪70年代写到21世纪初,折射出近50年的百姓生活史。《从军记》则通过李晓音兄妹三人的奋斗史,展现了我们国家和军队近40年的变革。文清丽将李家兄妹及其亲人、战友们的命运与时代变迁、部队变革的大背景紧密交织在一起,在平凡的军营生活中谱写出一部当代中国军人的生活史。

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文清丽不仅在书中记录了香港回归、青藏铁路通车、汶川地震、海外维和、国庆阅兵、部队换装等重要背景,还关注到30多年来社会流行歌曲、绘画、影视剧的变化,出版行业从纸媒过渡到数字化的过程,甚至对戏曲、舞蹈等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呈现等也多有涉及,可谓是聚焦军营、辐射社会的全景式书写。

《从军记》是文清丽以自己30多年的从军经历为蓝本,历经数年创作完成的。与主人公李晓音类似,读过3次军校的文清丽也是军人、编辑和作家,同样通过文学创作完成自我建构。作为一部真实和虚幻交织的军旅小说,《从军记》的故事发展既呼应作者的生命轨迹,又带着诸多战友军旅经验的投射。在后记《致敬生命中的一切美好》中,文清丽写道:“从参军那天起,我就渴望写一部女兵版的‘农家军歌’。”可见,《从军记》寄托了她对自己军旅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青年成长与时代之关系历来是小说叙事的重要方向。无论是创作还是现实,无论是军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成长之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其中不仅受到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家庭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更与个人选择紧密相关。《从军记》是一部女军人的成长史,也是一部心灵史。作者着重呈现了人物成长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以他们及其后代人的生活见闻、生存体验、思维更新等具体情节,强化着小说的现实感和启发性,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小说的精神文化内蕴,也让我们感触到与英雄、人生、奋斗等相关的众多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