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琅琊新闻网
2024-06-25 14:58:06
在临沂市罗庄区册山街道,有一支民间艺术团,默默坚守着初心。
“明团长,‘六一’还去房沙沟村演出吗?”
“去!”
明广义,册山街道月亮艺术团团长,曾任围梓村党支部书记,离任后组织成立公益性质的“月亮艺术团”,从最初二十多人的艺术团,逐步发展成为140余人的“百姓大舞台”这支队伍。
“最初我们人比较少,后来越演观众越多,许多退休的、志同道合的人纷纷加入,我们这个团队就不断壮大了。”对任何一个团队来说,资金都是个大问题。无论是乐器、音响还是服装,甚至演员们的吃饭、团建,都需要钱。明广义自己一个人承担,默默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不为别的,只是想把老曲艺传承下去。明广义希望队员们来参加活动,只需要全情投入到为群众表演和服务上,其余事儿,都由他去想办法。
每逢农历“三、八”“四、九”“五、十”,艺术团都要到固定地点进行演出,这是他们和附近观众早已达成的默契。2024年6月1日,在册山街道房沙沟村,一场如约而至的演出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喝彩,一首《外婆的澎湖湾》让在场的“老小孩”们忆起了久违的童年,眼里闪烁着神往的泪光。
如同观众一样,艺术团成员平均年龄在60余岁,一位位年过花甲却身体硬朗、精神抖擞的大爷们,在各自的分工中扮演着自己的重要角色。演员们不只会唱美声,还能根据群众需求表演柳琴戏、京剧、黄梅戏、豫剧等非遗戏曲。在伴奏区,二十多位老人各持二胡等乐器,与表演者配合得天衣无缝。
既然艺术团和演出都是公益的,那么服务可以再多点。除了文艺表演,在演出现场,雷打不动的还有“义剪专区”。李金华、邵长娥、张成云三位志愿者身穿红马甲,为每位老人义务理发。人均年龄64岁的他们,有一只走哪带哪的理发工具箱,箱子里装满了理发用具。有的群众理完发后硬要塞钱,76岁的李金华笑着摇摇头:“非要给钱的话,下次我就不来啦!”当天上午,志愿者共为49名群众义务理发。逢集人多的时候,三位理发师一天能服务一百多人。
“很辛苦吧?为什么年纪这么大了还要坚持?”面对记者的疑问,志愿者们笑了笑,“很多老人留守在家,出行不便,就盼着表演这天来让我们给理发哩……”
“观众越多,演员们表演起来越有劲。”明广义不光爱惜演员,对观众的重视无时无刻。南头村表演场地无遮阴,明广义又是自掏腰包两千多元,购入遮阳网为群众搭起“遮阴棚”,群众只需自带小马扎,即可享受半天的免费文艺演出。
除了册山,高都、黄山、褚墩等周边街镇,处处都留下艺术团演员们的身影。奔走在不同的村居、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各类主导的文艺演出也得到了群众充分肯定和认可。
为了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让现代人都喜欢上老曲艺,明广义和他的艺术团做出了很多努力。他们把乡村振兴内容编入快板,参与区级宣讲比赛并在不同的场所表演,台上滔滔不绝,台下掌声雷动。他们活跃在各村“村晚”,用“乡下锣鼓乡下打”作为创演的基本功,用地方方言创作,亮出了人见人爱的“村晚”法宝。
“他们唱歌好,跳舞也好,还不用到电视上看,还是自己的表演看了过瘾。”册山街道的老百姓津津乐道。
2024年,明广义有一个心愿,他希望拥有一辆流动舞台车,将演员们的“家伙什”装到里面,方便团员们把表演送到每个村庄,丰富各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继而让更多的群众关注、传承非遗戏曲文化。
通讯员 王庆龙 杨帆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9-8025117,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9-8025117,诚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