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白水村的“大水缸”,村民纷纷点赞。
12月16日,72岁的村民张仁付竖着大拇指说:“今年干半年了,像以前早没水喝了,政府帮接水了,张子清管得好,不愧是村民的‘大水缸’。”
35年前,张子清退伍回到凯里市凯棠镇白水村,现任村纪检员、村务监委主任、管水员。
凯里市凯棠镇白水村,管水员张子清在查看水池情况。(杨仁海 摄)
白水村山高坡陡,水资源匮乏。以前,村民喝“刮刮水”(用瓢在井底舀水),半夜起来排队挑水。90年代,政府补助水管水泥,有条件的村民投工投劳进行分散接自流水。但由于没有专人管理,时间长了,管网破漏、泥沙堵塞等问题,村民饮水仍受困扰。
2015年,党中央发起脱贫攻坚冲锋号,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纳入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指标。
凯里市凯棠镇白水村,管水员张子清骑摩托车来抽水。(杨仁海 摄)
当年9月,白水村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开工,次年7月建成投用。该工程距水源点1.5公里,垂直高度250米,采用二级提灌方式供水,解决了全村6个自然寨418户1795人的安全饮水难题。
张子清曾在部队做汽车修理,退伍后,从事建筑、供电工作,开过摩托车修理店,是柴油机、汽油机维修的一把好手。2016年,张子清被当选为白水村管水员。
6年来,张子清每天从家里到瓜抓提灌站抽水,两个小时后,返回到村里的高位水池送水、关水。一个来回3公里,每天要跑三四趟,遇到特殊情况会更多。
谁家的水表坏了、水管漏了、水龙头滑丝了,张子清第一时间赶到维修,看似简单,但极不平凡。
凯里市凯棠镇白水村,管水员张子清在抽水。(杨仁海 摄)
每年枯水季节,村民用水量大,张子清深更半夜起来赶到提灌站排队抽水。因白水村地势较高,一般要等地势低的的凯棠集镇、龙塘村抽满了,才能抽水。
张子清说,抽水时,不能离开人,一旦水抽干了会烧发动机,所以,天气炎热,蚊子叮咬厉害,也要坚持忍受。
2020年腊月,白水村的屋檐、树枝挂满了冰凌,温度达到零下三到四度,水管水表冻裂停水。
冰雪稍融,张子清马不停蹄上门检查、维修、换水表,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
“这样连续两年了,要花一个多月的时间等全部修好后,才能统一送水。”张子清说。
平时再累都没事,但那次爬到悬崖上焊接水管,现在回想起来,张子清仍心有余悸。
凯里市凯棠镇白水村,管水员张子清在焊接水管。(杨仁海 摄)
去年5月的一天,下大雨,白水村阳油寨山坡上一块大石头崩下来,将半山腰的自来水管砸断,造成阳油、别格两个苗寨没水喝。
得知情况后,张子清马上向村“两委”汇报,并组织村民进行抢修。
经勘察发现,悬崖高300米左右,坡陡路险,山路杂草丛生。这里离村寨远,大家抬着柴油机、发电机到现场焊接水管。
张子清说:“天飘着毛毛雨,他站在悬崖上,担心背后的大石头塌下来,双脚直打颤颤。”
直到天黑,水通了,张子清才松了口气。
凯里市凯棠镇白水村,2022年,该村干旱情况。(杨仁海 摄)
这些年,张子清拖着残疾的左腿,因手术后,脚里有钢板,天气变化刺激很胀痛,依然骑着摩托车,寒来暑往,穿行于瓜抓提灌站、高位水池以及各寨各户。
“当管水员脱不开身,连走客都成问题。”张子清说,“他妻子开始不理解有抱怨:成天拱厕所、钻猪圈……一身弄得脏兮兮的,每月才600元。”
这时,张子清想打“退堂鼓”,但考虑到,大家要喝水,总得要有人管。
“村民选了我当管水员,是信任,更是责任。”张子清说,“我是共产党员,是村干部,应该多为村民做点事。”(杨仁海 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