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浪翻滚,满目金黄。机声隆隆,收获满满。近日,灵璧县杨疃镇杨集村的广阔麦田,搂草机和打捆机在尽情展示它们的威力。
只见搂草机和打捆机一前一后,配合默契,尤其是靠后的打捆机,快速地“吞”进秸秆,不多时,田间就错落有致地落下一个个麦秆捆。接下来,抓草机又将一个个麦秆捆抓紧,轻轻地放到运输车上,这一幕幕吸引众多行人驻足观看。杨集村的李大爷禁不住竖起大拇指赞叹道 :“太先进了,个把小时这块100多亩的小麦秸秆就全没了,接着就可以播种玉米、大豆,真省心!”
“公司在杨集村投放20台小麦秸秆打捆机、10台搂草机、30台农用运输车和15台抓草机,全村的12000亩小麦秸秆,3天时间就能全部清理干净,确保不影响秋种。”杨集村秸秆收储公司负责人说。
“以前,农作物秸秆是农民的负担,为了不影响秋种,大多农民都是一把火烧掉,既污染环境,又浪费了资源。如今,收储大户争着收购,‘废品’成了‘香饽饽’,饲料加工厂、养殖合作社、食用菌种植基地和电厂等抢着要。过去的‘污染源’变成现在的“绿”色原料,既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又增加村集体和农民的收入。”杨疃镇杨集村党总支书记程壮壮说。
“农场养了100多头牛,每年至少需要120吨小麦秸秆,我总是在午收期间把这些‘宝贝们’全年的‘口粮’备齐。”郑庙村养殖农场负责人指着一群健壮的黄牛和新收上来的麦草介绍着。
“作为乡镇干部,以前最头疼的事就是秸秆。如今,还没到收获季节,好多秸秆收储公司就来订购了,不但生态环境改善了,每年还为地主和村集体增加了可观的收入。” 谈到秸秆的利用和处理时,杨疃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胡滨感慨地说。
灵璧县通过政府主导,合作社配合,农户参与的多赢模式,推进秸秆回收综合利用,秸秆从废弃物到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对农业稳定、农民增收,环境污染压力缓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今年灵璧县174万亩的小麦秸秆,通过打捆销售的达99%以上。仅此一项为全县镇村和农民增收近亿元。(王庆明)